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半岛 > 健身知识 > 健身常识

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

半岛bandao体育科普小知识十篇

2024-05-31 23:45:3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半岛bandao体育科普小知识十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黄金周从1999年“十一”正式开始。当时国务院专门出台了文件,其主旨还在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由于国庆大庆以及天气等原因,1999年“十一”期间的旅游并不火爆。

  然而20xx年的黄金周摩肩接踵的旅游人群,让所有的旅游热点地区的景区、宾馆、交通、餐饮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致出现了暴利宰客的行为,住宿、餐饮的价格成倍上涨。

  从那时起,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黄金周蕴藏着这么多的“黄金”,媒体用“钵满盆满”来形容商家的收获,用“假日经济”形容黄金周的新动力。从那时起,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手持护照出境游的人也开始多起来。也就是从那时起,真正的大众旅游热潮开始了。

  然而至20xx年,国务院修改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规定,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农历节日如遇闰月,以第一个月为休假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国庆七天长假也不再那么火爆,更多人的会选择在3天小长假宅家或者周边游,而国庆七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广场举行了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脑海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冬天寒风凛冽,雪花飘飘。有人戴上了帽子和口罩,可别遮住了自我的眼睛,此外,地面上结起了一层冰,道路又湿又滑,走路,骑车稍不留神,就要摔跤,行走时不能急奔快跑。不能在道路上堆雪人、打雪仗和滚雪球,这样既不安全,又会影响交通,甚至发生车祸。一年四季气候不一样,同学们交通安全防范不能放松。

  (3)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能够继续通行;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经过时才能够穿越马路。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异常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我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1)乘坐公共汽(电)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3)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4)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景,以明确的手势示意后再转弯。

  (5)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不闯红灯,遇到红灯要停车等候,待绿灯亮了再继续前行。

  1、应当购买有正规厂家生产的烟花爆竹,正规厂家是经过监管部门严格审查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均贴合安全的标准,所以这些烟花爆竹在燃放的时候就能够相比较较安全一点,千万不要随便购买那些没有生产厂家的烟花爆竹,这些烟花爆竹虽然价格便宜,可是没有安全保证,在燃放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危险事故的发生。

  建国初期社会发展迅猛,但经济能力有限,基本上以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为主,蔬菜为辅,偶见荤腥。十年使国家生产力下降,饮食水平没有提高。八十年代起,农业生产跃上了一个台阶,食物丰富起来,白面(小麦)渐渐地成为家常便饭,肉食也能时常端上餐桌。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穿的多是自织、自染半岛bandao体育、自做的粗布衣,时髦点的成年人,男的多穿青色中山装,女士穿的多是列宁服,职工上班穿劳动服、工作服。

  改革开放带来了服装业的巨大发展变化,西服成为主流,各式各样的外套、大衣、休闲服、皮衣、羽绒服等等,应节应时,应有尽有,完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和追求。

  解放前,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卫生条件差。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实行了家庭临产承包责制,解放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勤劳的村民普遍修建起木质结构的房子。80年代,青瓦砖房建筑渐渐普及城市乡村,农村居民有了砖房,国家干部职工大多住上了单位分的两室一厅,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风格多样的装修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20xx年建国六十九周年,中国共举行了15次大阅兵,其中举行了14次国庆阅兵,1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阅兵。

  1、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一万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十七架飞机从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四架是携弹飞行。

  2、1950年第二次国庆大阅兵,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的局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的一千九百匹白马以六路纵队通过广场。

  3、1951年第三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最前列的方队是正在军事学院受训的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军官。本次阅兵还首次出现民兵大队。

  4、1952年第四次国庆阅兵,队首次参阅。本次阅兵民兵大队的成员来自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的武器。还有乘坐一百六十辆摩托车的摩托化步兵方阵。

  5、1953年第五次国庆阅兵,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观礼台上。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

  6、1954年第六次国庆阅兵,出现了伞兵部队的方队,但并没有跳伞。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则是最后一次接受检阅。

  7、1955年第七次国庆阅兵,为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第一次阅兵,部队官兵穿着新制式军服,佩戴军衔、领章,军容焕然一新。

  8、1956年第八次国庆阅兵,是十三次国庆阅兵中唯一一次在大雨中进行的。应邀参加八大的五十多个国家的党、工人党代表参加了观礼。阅兵部队乘坐的汽车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

  10、1958年第十次国庆阅兵,最引人注目的是解放军在开国后创建的军事学院和步兵、炮兵、坦克兵、工程兵、空军、海军等军事学校的将校学员们。

  11、1959年第十一次国庆阅兵,参加典礼的各界群众是前十一次国庆阅兵中人数最多的一次,达七十万人。受阅部队的装备中最新式的自动、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都由我国自行制造。

  1960年9月,中央、国务院实行“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

  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列条令中,第一次列出阅兵条款。随后,由于“文化大”及其他原因,连续20xx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

  12、1984年第十二次国庆阅兵,根据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此次阅兵式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

  13、1999年十月一日第十三次国庆阅兵。参阅军种全,兵种多。这次参阅的陆、海、空、二炮、和地方武装,代表了我国武装力量构成的所有成分。这次国庆大阅兵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参阅部队都是精锐之师,这样的规模和阵容,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众所周知,气象科普受众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为普通民众,如果传播内容过于专业化,抽象的气象知识不能形象表达,就会令人感到晦涩、难懂,阻碍了普通公众对于气象知识的理解,使气象知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高高在上的感觉,大大降低了人们接触气象知识的热情。培根说过,“科学的力量取决于大众对它的了解”。气象科普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把气象科普知识从“传播到达”,提高到“有趣传播到达”,才能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

  今天,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动画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制作手段,特别是在传统电视拍摄手段难以实现的科普影视制作领域,动画技术更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动画具有形象、动态、直观夸张、幽默等特点,可以展示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于表达的内容。其次,动画中的图像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动态性等特点,它可以在瞬间内通过视觉接触而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高。基于动画的上述特点,将其应用到深奥难懂、形式呆板的气象影视科普中,凭借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必定会吸引受众的眼球,降低公众理解气象知识的难度,这无疑会拉近气象知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气象科普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动画这一充满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逐渐成为气象科普节目创作的重要载体。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深入理解。

  借助生动活泼的形象,突破单一的科普讲解,用讲故事的手段,以故事化的方式加以演绎,可以极大地增强科普片的可看性。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受众接受科普片时,对知识是否理解的紧张心理,增添了快乐的元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制作的科普动画片《气象百问》,就是一部以故事引导的方式,讲述一个个气象知识点的百集系列气象科普动画片。片中设计了一个童话的森林村,以小灵狐为中心的众多拟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气象问题,在燕博士引导下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气象基础知识。没有众多的说教,更多的是拟人小动物的生活趣事,充满着童趣和欢乐。有着这样的氛围,小朋友们就自然会爱看,自然地接受并理解片中传递的科普知识。

  气象科普长期存在着“传而不通”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传播者忽视了受众的易受性问题。对于不具备丰富科学知识的普通受众来说,气象科普传播内容又专业、又抽象,不易理解。如今,动画应用到气象科普片中,能将复杂抽象的气象科普知识转化为具体动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浅显易懂的讲解,普通受众易接受。再以《气象百问》为例,《什么是黄梅天?》里讲到黄梅天的形成:“在这里,冷、暖空气两个势力旗鼓相当,短兵相接,战场就摆在江淮地区,导致这个地区雨水不断,个把月都见不到好天气。”,相应的画面是一蓝一黄两个气团,在江淮上空打架,打得难解难分,雨就在这个地区一直下着,这样的动画就形象地说明了黄梅天形成的原因。由此可见将抽象的气象因素(如冷、暖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拟人化,成为具象的形象,配以个性化的动作,就能起到很好的表现效果。

  动画对气象科普传播效果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将其做到真正寓教于乐、传播得力,还存在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

  选择成熟、正确的“真科学”,以避免知识性的差错。创作气象科普动画时,选题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往往并不局限于气象行业本身,但决不等于创作方在选择知识点时不受任何限制。相反,创作方必须选择成熟、正确的“真科学”,并应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熟悉且能够掌握的东西来创作。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避免知识出现差错。

  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生活,选择观众最关心的议题来创作。比如,面对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基于国人对体育运动空前高涨的热情和对体育知识的迫切需求,笔者就策划了一档以体育气象为题材的气象科普动画片《风云奇队》,讲述体育运动项目中,气象对体育技巧和成绩的影响。这些知识点是一般的体育媒体无法给予的,如自行车项目的领骑战术和雁行阵,都是因为风的影响才采取的;再如铁饼项目中,逆风更能出好成绩、射箭项目的风中纠偏等等知识点,都是有意思的,能对观众体育知识形成有益的补充。

  2.2.1紧紧围绕知识点,构架故事情节,应当避免故事与知识点“两张皮”现象。在国产科普动画片中,《蓝猫淘气三千问》是部比较有名的科普片,可惜的就是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故事仅仅起到引入知识点的作用,而在知识点讲解时就采用大段毫无想象力的解说,难怪许多孩子看到知识点讲解时就要换频道了。科普动画片中,科普知识是核心,是灵魂,故事情节是骨架、是血肉。两者必须达到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气象科普动画也不例外,动画是为气象科普知识服务的,动画不能为动画而动画,必须围绕知识点来展开故事情节,每一个情节都是为知识点服务的,要么反映知识点分解后的一个方面,要么起到知识讲解的阶段铺垫作用。脱离知识点为中心的气象科普动画是“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2.2.2知识点讲解的画面表现应当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充满想像力。毕竟,许多气象现象的表现、气象知识的原理都比较抽象。如果还只是采用旁白解说、人物对话等“语言性”占主导的表现方式,就不能发挥动画的形象表现力,更无法达到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气象科普动画要充分发挥动画手段的灵活性、表现力,对气象知识点进行讲解。如《风云奇队》片中讲降雨对弓弦的影响时,就把雨水分解为众多细小的小水滴,这些活泼的小水滴蹦跳地进入弓弦材质的细孔处,使弓弦膨胀,变长,这样的讲解就比单纯地用雨水打湿弓弦的画面有趣。

  2.2.3知识点的语言应当做到准确、简洁、通俗、生动。对于科普作品来说,只有语言准确,才能够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只有精炼简洁、清晰明确的解释,才能避免观众的注意力分散;只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保证传播的通畅;只有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风格,才能增强知识点的形象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使气象科普动画作品更有吸引力。

  气象科普动画的专业性要求创作队伍不但要具有过硬的动画创作技能,还必须深入了解创作中的气象科普知识。在此前提下,方能保证前期策划做出合适的选题、提案,撰写出合格的剧本,后期制作出恰如其分的动画表现。让气象科普动画更加准确、精彩!

  借用动画载体,气象科普焕新生。开发气象科普动画片,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是气象影视服务大众的又一重要手段。探索气象科普动画片的发展方向,是气象影视工作者开拓创新,紧跟现代影视发展的具体体现。气象科普动画片的制作,填补了我国气象科普动画系列片的空白,为实施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做出有益的尝试。

  一是深入到全市有关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5年来,先后深入到市实验小学、市一小、干驿小学、九真寄宿小学、机关幼儿园、办事处肖张夏小学、岳口镇新堰小学、小板镇永合小学,为15000多名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和讲座,进行大型的干冰科学实验、机器人科普课以及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活动。科普进校园活动通过传递科学理念,讲授科学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并感受了科学知识的神奇力量,不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课余生活,还激发了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全市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2016年9月21日,小牛顿科普中心承办天门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武汉)地质大学的9位师生受邀参加了活动。华中科技大学科协常务柳会祥、武汉大学科协秘书长佟书华向天门市干驿初级中学赠送了书籍--《科学家的故事-湖北院士风采》。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马千里为同学们做了题为《飞行器展示与飞行器先进应用》的科普讲座。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专业学生张旭为同学们做了题为《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史与未来》的科普讲座。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的成果展示。

  三是开展进名校 学科学活动。2016年3月20日,小牛顿科普中心组织50位同学到华中科技大学开展进名校 学科学的活动。同学们观看了四旋翼飞行器、平衡车表演,体验了VR,在感受一流名校优雅的环境、深厚的文化、先进的科技时,同学们心中渐渐升腾了美好的理想和志向。

  一是进社区开展科普讲座。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先后到竟陵办事处陆羽社区、东湖社区、东方社区,天门高新园群力社区,为近4000多名居民开展了科普知识讲座,内容涉及医疗保健、生活常识、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收到社区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是开展社区青少年科学实验活动。为了引导社区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小牛顿科普中心利用暑假、双休的时间,先后到竟陵办事处陆羽社区、公园社区、东湖社区、东方社区,天门高新园群力社区,黄潭镇水府庙社区,为20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小牛顿科学实验活动。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是开展社区科学调查活动。2015年暑假,小牛顿科普中心在公园社区开展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的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原分管科技的副市长施通勤出席了活动启动仪式。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引导该社区留守儿童组利用废弃的纸杯、塑料瓶、废旧手绢、废旧卡纸等制作纸筒电话、印花手绢、昆虫模型、双体游艇、吸尘器等。通过科学实验,一方面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另一方面还增强了孩子们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一是开设青少年科普公益课堂。小牛顿科普中心依托幸运星培训中心,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孩子们上科普公益课,采取科学知识+动手实验+拓展表达三位一体的科学实践教育新模式。在课堂上一人一套实验器材,通过激发兴趣、引导质疑、深入探究、浅出表达、丰富拓展五大板块,深受孩子们欢迎。几年来,共组织5000多人次参加科普公益课,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丰富了科学知识,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信心、成就感,使孩子在今后的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二是开设家长科普公益课堂。小牛顿科普中心依托快乐老家艺术吧,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家长们上科普公益课,传授科学的家教理念,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医疗保健、防赌防等知识。2018年10月3日,在天门市图书馆开设公益讲坛,邀请原教育局局长黄延平作了题为《家校共育完美教育》的讲座,小牛顿科普中心主任王涛作了题为《家庭教育的顶层设计》的讲座,并就孩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家长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三是开展各种科普展。小牛顿科普中心依托幸运星画室,开展书画、民俗等各种形式的科普展览活动。2018年元旦,举办了天门市首届民俗物件展。此次展览民俗物品众多,上迄4600年石家河文化遗址物件,下至时期的民俗老物件,更有汉唐以来的民俗物品,共有270多件,展品丰富、材质不一、造型奇特、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大家穿越历史,感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良好机会。青少年通过观看展览,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学习历史、增长知识、接受了传统文化熏陶。2018年8月在天门市图书馆举办了童心墨韵 书画天门的大型画展,共展出200多幅书画作品。

  一是开展滑翔机大赛。2016年六一前夕,由小牛顿科普中心承办的天门市首届滑翔机大赛在陆羽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天门市一小的130名同学在广场绿荫下参加了滑翔机大赛。经过激烈的角逐,7名同学脱颖而出,分别获得此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二是组织水火箭比赛。小牛顿科普中心组织陆羽社区的50多名孩子,开展了2场水火箭比赛。让孩子们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知识,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作用与运用。

  三是组织创意机器人制作活动。2017年暑假,小牛顿科普中心组织幸运星培训中心的100多名学生开展了涂鸦机器人、摇摆机器人的创意制作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是捐建了首个校园科普教育气象站。2016年3月23日,小牛顿科普中心与天门市气象局在天门市一小联合捐建了首个校园科普教育气象站,共捐赠了价值3万多元的气象器材,包括百叶箱、空气湿度计、室外最高最低气温计、手持风速仪、雨量仪、日照仪等。该站以基本的气象观测业务作为师生主要实践内容,市气象局选派人员或通过红领巾气象站志愿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辅导,引导师生学习气象科学知识,参与气象科技实践。小牛顿科普中心王涛老师,小牛顿科普中心科普顾问帅文卫被天门一小聘为红领巾气象站志愿辅导员,定期到红领巾气象站给天门一小的小气象观测员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讲座。

  二是宣传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小牛顿科普中心特聘我市高级气象工程师帅文卫为顾问,帅老师定期为同学们送气象科普杂志,讲解气象科普知识。去年中秋节,讲解了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并教30多名学生和家长用手持双筒望远镜、小天文望远镜、天狼天文望远境观看月亮上的环形山和月海。

  三是组织参观天门国家基本气象站、天门气象科普馆。每个学期,小牛顿科普中心都要组织实验小学、育才小学、天门一小的学生到天门国家基本气象站、天门气象科普馆参观。让同学们了解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风向风速仪、百叶箱、大气水汽监测仪、大型蒸发皿、雨量筒、闪电定位仪、空气负离子监测仪等气象监测仪器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参观气象科普馆、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和城市观测站,了解了三球仪、磁悬浮地球仪等气象仪器。

  一是成立了陆羽少年茶学院。2016年8月13日,小牛顿科普中心结合天门地域特色,成立天门市陆羽少年茶学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天门陆羽研究会会长肖孔斌参加了仪式,为陆羽少年茶学院授牌,并聘请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王竞择同学担任首届陆羽少年茶学院院长。

  二是开展茶科普知识公益讲座。陆羽少年茶学院成立以来,多次举办茶科普知识公益讲座。邀请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陆羽茶经研究中心副主任童正祥先生;高级茶艺技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鲁鸣皋先生对300多名少儿进行茶科普知识公益讲座。老师们从茶礼、茶的起源、茶具、茶的分类、茶的功效、现代十大名茶等方面进行讲解,深入浅出,不时讲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掌故和有趣的小故事,让小朋友们从中了解了许多关于茶的文化和知识。

  三是参加第四届国际禅茶大会。陆羽少年茶学院选拔范晓筱、吴柳依、王璧铃、卢凌峰、朱瑾妍等同学,成立了天门市第一支少年茶艺队。2017年5月2日、3日,受武汉炎黄茶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少年茶艺队赴天台山参加第六届天台寺禅乐艺术节暨2017中国第四届国际禅茶大会。他们表演的《火门茶韵》以清新的面孔、儒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成为这次茶艺节目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中韩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虽然目前小牛顿科普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民办非企科普机构力量薄弱,经费严重不足,没有政府出资购买服务,难以持续维持下去。2016年天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小牛顿科普中心签定了校外科普工作合同,出资5万元开展校外科学教育工作,所以2016年科普中心的活动丰富多彩,各种资料齐全,做出的成效远远超出5万的范围。二是专业科普人员缺乏。4年来,小牛顿科普中心向外招聘,培养科学老师、科普人员,但是收效甚微。目前我们主要招募的是兼职的社会专业人才,比如天门市气象局的帅老师,他是我市唯一的一名高级气象工程师,为气象科普奉献了很多。比如航模的刘玄老师,市华泰小学的航模兴趣小组的专业老师;茶艺聘请的高级茶艺师鲁鸣皋先生;其他的就是我们画室的老师。三是社区配合不够。目前省科协对科普先进社区有奖励资金,社区有意愿请我们科普中心去承接科普工作,我们也尝试着到一些社区去开展了针对居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但由于社区事务繁忙,经费紧张,往往不愿意出过多的经费来做科普工作。四是社会、学校、家庭科技创新教育的氛围不浓。目前,天门的教育还停留在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主,以语数英三门主科为主,以追求升学率为主的阶段,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的氛围不浓,学校、家庭、社会科技创新教育的意识较差,导致科学、航模、机器人等课程叫好不叫座,即使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器材费,家长也不愿意给孩子报名学习,其主要原因是意识淡薄,报名参加文化补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些课程。

  鉴于上述情况,小牛顿科普中心策划了十百千展翅计划项目计划书,目的在于培养天门市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化文明中交融贯通,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社会具备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十百千展翅计划项目内容是:每年在天门市中小学中选择10所学校创建科技创新教育特色中小学,为学校配备操作性强的实验室;每年从10所科技创新教育特色中小学各选5名教师分春秋两学期组织培训,共计100人次骨干教师培训;每年从10所科技创新教育特色中小学各选拔50名热爱科学、爱动手爱动脑的中小学生,分春秋两学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共计1000人次。

  十百千展翅计划项目经费:每年建10所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小学,实验室器材配备共需费用30万;分春秋两学期培训100人次中小学科技创新骨干教师共需费用5万,分春秋两学期培训1000人次小学生,共需培训、器材费用60万,项目执行工作费用10。5万元,此项目每年费用只需105。5万元,费用可从天门市政府科普经费中解决一部分,不足的向天门市慈善总会申请成立天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展翅计划基金会,向全社会有识之士募集资金。

  按照XX科协的统一工作安排,XX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在街道科协的重视和领导下,开展了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加大了科普宣传力度,扩大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我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小结如下:今年社区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科普宣传阵地,即以社区健身广场为中心,组织开展20XX年科技活动周展览;二是科普咨询活动,组织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和医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在社区广场向群众开展科普义诊和科普咨询;三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科普学习读书活动,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科普意识。

  为做好20XX年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工作,扩大科技活动周的社会影响力。为组织好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活动;成立了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协调领导小组,开展此项活动。

  为使20XX年社区科技活动周活动有声势、有特色、有实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详实的活动方案,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制定了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安排,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体人员休息时间都没有休息制作展牌,做到分解任务到人,指标到人。5月17日至5月23日,在社区广场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利用科普展板挂图的形式,集中宣传武汉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工作主题,开展科普活动。针对公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风尚,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要以

  “共建和谐社会,构筑绿色家园”和“环保家装,绿色家园”为主题分别开展植物和家装科普活动,努力促进我区绿色社会建设;以“和谐硚口,健康社区”为主题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大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开展“预防疾病,科学生活”和“节约能源”的科普成果,反警示教育展,尤其是关于健康方面的成果展,特别引人注目,路过的行人和青少年学生纷纷驻足观看。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观看科普展的群众达到1000多人次,“科普宣传阵地”成为我社区20XX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和医生在社区举办了科普知识讲座,结合“预防疾病,科学生活”活动,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义诊和科普咨询,并免费向群众发放了预防疾病的相关宣传资料;开展以“节约能源”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进社区宣传活动,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意义,重点宣传实施节能减排科技行动。以“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为主题开展科普进企业活动,结合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宣传普及节能降耗减排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推动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科普行动,利用社区科普站以科普讲座和座谈的形式,分别举办了保健知识、真假药品、食品鉴别等各种内容的学习,举办了《健康快车》、《身边科学》等主题的科普展览。通过科普宣传、咨询、讲座、展览等方式,在社区、学校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营造热爱健康,关心健康、了解健康、依靠科学达到健康目的的良好氛围,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预防、认识、关爱”为主题的预防爱滋病科普知识宣传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技人员分别采用科普展览、宣传挂图等形式,在社区宣传传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安全生产等宣传。

  开展社区科普读书活动,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社区青少年、辖区学校开展读一本科普书,学一本科技小常识,做一件科技小论文活动,有800余人参加了读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探究科学的精神。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科普意识。

  20XX年社区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开展了广播宣传,张贴标语、口号10条,共组织各类科普讲座2场,布置科普墙报1期,巡回展览图板10块,参加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24人,参加读书活动800余人,受益群众千余人。

  本次科技活动周活动,无论是组织程度、活动内容、群众参与面还是宣传效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科普工作大家搞的理念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广大群众科技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与宣传、卫生、环保、等部门共同配合,为今后科普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形成全社会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次活动,有效地营造了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行动纲要》的良好氛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更加广泛、深入的关注,为开创基层科普工作新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XX年上半年,社区的宣传活动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社区力所能及的事为切入点,有效地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质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我社区结合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举办了“中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养生知识讲座”、“计生知识讲座”、“学法、普法”、“早教进小区”等,为普及健康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宣传。“爱耳护耳宣传”、“法律知识进小区”、“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充分发动社区居民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革除陋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科普意识。社区大力开展“拒绝签名活动”活动,社区科学氛围浓厚,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无一起民族、非法宗教和重大封建迷信活动的发生。让各族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在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寻找切入点,策划主题宣传活动,为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品牌形象而努力。以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群众的响应力和凝聚力

  为提高社区科学素质,服务群众生活,把科普活动搞得红红火火,XX社区在中华路街道办事处的正确指导下,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成立了XX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实施科学素质工程,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开创了社区科普工作的新局面。社区从抓科普设施建设、营造科普氛围入手开展以下工作:

  在学习党的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刻领会“”重要思想的内涵,社区科普工作要有新思路,社区科普的发展要有新举措。科普工作说到底也就是做人的工作,就要联系社区科普工作实际和居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把思想统一到社区今年整个工作思路上,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社区计划召开“社区科普”发展座谈会、科普专题工作研讨会,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居委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党支部作为科普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思路不变。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及时了解新科普信息,请学有专长的人员作为科普宣传员,建立了科普宣传员、科普家庭,科普志愿者及科普辅导员等多位一体的科普宣传队伍。从而保证了科普工作天天有人抓、天天有人做,促进了社区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

  为了深入开展科普工作,社区还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建设,保证科普工作有场所、有阵地。社区内的阅览室,为居民提供了各方面科普读物,让居民在书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

  社区通过积极开展了“崇高科学,破除迷信”和健康知识讲座及青少年法制培训;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的系列宣传活动,把优生优育、婚育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开展了“走进消防中队,远离火灾隐患”消防知识活动;开展了“学雷锋、讲文明、除陋习、见行动”活动;开展了“遵章守纪是根本,确保安全靠个人”安全知识讲座;暑假期间,社区还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爱劳动、爱科学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强对电脑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活动,从而丰富了青少年的暑假生活。居民在活动中,边娱乐边学习,办成居民增进交流,共同促进的活动,推进社区人文氛围。组织形式上,参与性更广泛,更具代表性;规模上,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科技含量更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居民群众中宣传科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我们利用社区科普宣传员、志愿者、利用共建单位资源等力量在广大居民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从而达到共谋发展。

  科普进社区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稳定需要,社区在科普社区创建中的工作,积极挖掘科技示范户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将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集中在辖区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科普宣传活动中来。

  (1)进行课程结合。由于我们基础教育分工太细,造成知识之间出现断裂,导致学生掌握了片面的知识,随着新的教改的不断出现,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绿色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更需要文理工结合发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开展科普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确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大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科研工作者和科协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仅满足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于科普类知识和科技类新闻的关注兴趣不浓,并且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进行过基本的科普教育,大力宣传,积极动员,加强大学生对科普知识的了解。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里并不能接触到科技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他们更多的是从事平凡的工作,加之大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先要对他们进行科普教育,从而培养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通过他们的影响传播到更多的人。了解科普知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各种生动活跃的宣传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了解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依托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大学生成立科普活动社团,以学生为主体,指定相关的老师和辅导员进行帮助和指导,学校及科研单位对其发展和建设进行支持和鼓励。社团应定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发现、小实验,应该得到鼓励和指导。社团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把不同院系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通过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又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通过科普基地、志愿者站来进行科学素养培养。高校应该利用自己的图书馆等优势,适量的增加一些科技类的报刊杂志和书籍,而且对于这些书籍,应该是不同层面、不同难度、不同方向的,这样才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要。增加一些娱乐与科学、生活与科学相结合的浅显易懂的书籍,可以使很多文科类的学生通过对科普类图书的阅读,对科普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现代世界历史的精辟洞见,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指南。由于科技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继而对和文化的决定性作用,科学精神必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思想必将作为一切思想的先导,科学方法必将构们行为的基本准则,科学知识必将成为人类知识的源泉。正因为如此,作为科技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普及已不仅仅是一个实践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本文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形成时间为界,把我国科普工作分为三个时期,目的在于探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与实践形式、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科普实践应有的方向和任务。

  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学习。他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都运用了科学知识的例子和比方,他领导制订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是一种成功的科普典范之作。1942年,他在《文化课本》的序言中就已强调“一个干部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注:《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1954年底,根据他的指示,中科院在京科学家向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各省市负责人宣讲了原子能科普知识。1955年初,他还主持处扩大会议,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的汇报并观看了现场演示实验。这一时期科普指导思想和科普实践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内容与文化教育形式的紧密结合,因此,科技思想和文化教育思想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阐明了科学与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中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注:《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1963年12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注:《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以上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新的发展,集中体现了的科技思想。1940年在《新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注:《选集》第2卷第706页。),建国初,周恩来把这一文化指导思想运用到教育上,提出“新主义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注:《选集》第2卷第708页。)。同时,文化的大众方向包含了普及思想,写道:“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注:《选集》第2卷第707页。)科普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事业,普有科技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新闻出版的传播途径,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技和文化教育思想包含了科普指导思想。

  第二,科普工作具有反封建、反迷信、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干部思想改造的功能。指出,文化的科学内容“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⑦。1952年周恩来在爱国卫生运动发起之初多次强调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958年2月,在签发农技工作的文件时指出,“种试验田是一种彻底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方法,可以打掉官气”(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5~20页,第415页。),可以教育干部。这些论述和指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观第我国科普实践中的体现。

  第三,由于“大众的文化”决定了科普的主体是工农群众,科普的文化教育方式决定了科普主导是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是第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组织方式。1958年2月,中央在关于农技科普的通知中首次提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组织方式。1963年初,周恩来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重申了“认真实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注:《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265页,第578页。)。

  第四,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知识分子队伍不够大,工农群众的文化觉悟不够高,因此这一时期科普的具体组织方式以比较容易发动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为主。1952年发起的爱国卫生运动极大地普及了卫生科学知识、科学的生活方式及其观念。1955年底发动的除“四害”运动普及了害虫害畜的生态和生活史知识。1956年初,发起的“向科学进军”的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运动。

  第五,由于工农群众中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49年为80%),第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战略乃是把科普作为扫盲之后的提高。1956年5月,周恩来指出:“要普遍提高科学水平,一定要先扫除文盲。”(注:《选集》第5卷第203页。)这一战略使得业余教育成为科普的重要方式。1950年,政务院共颁布了七个关于业余教育的文件,指出:业余教育以扫盲为主,兼以技术普及教育。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工厂和绝大部分农村都进行了业余教育,仅1958年就有6000万人参加。1958年开始实行的半工(农)半读教育是在文化提高中进行科普的重要方式,至1966年,全国有此类学校4000多所,农业中学和其他职业中学61600所。

  第六,正规的经常性的科普工作体现在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中。中华全国科普协会成立于1950年8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科学技术普及”这一概念),到1956年该会拥有27个分会和983个支会,18万余会员,其中有15位中科院学部委员。仅1956年,该协会就举行了20多万次演讲,3000多次展览,还广泛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科普。5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负有培训农民的使命,至1957年达每区一站,60年代初则达到每公社一站。

  第七,运用传播媒介进行科普宣传。1955年10月指示:“要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农村广播、电影放映队。”(注:《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还在50年代初期,科普协会就创办了《科学大众》和《科学画报》两种科普月刊,1956年发行量达10万册以上;1956年又创办了《知识就是力量》和《学科学》两种月刊,其发行量最高分别达23万册和11万册。1956年还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全国出版了3000多种小册子,248种科普小册子发行890万。电影是这个时期仅次于出版而以传播方式进行的科普途径。1952年5月政务院就组织拍摄放映了宣传反细菌战的科教片;1949~1955年间优秀影片的授奖中有科教片8部,优秀创作人员8人;1957年,北京师范学院建立了首都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60年扩展为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50年代发展起来的农村广播网到70年代已深入到农户,极大地宣传普及了农技知识。

  “文化大”一方面破坏了有组织的和行之有效的科普工作;一方面又将科普工作庸俗化,严重地阻碍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十届三中全会以后,“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开创了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出现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新风尚”,“一个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正在全国迅猛兴起”(注:《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在会上说明《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强调要做好普及工作,1981年4月,国务院在一个文件中重申了这一点。第二代也十分注重对自身的科普教育,1980年7月,中央处邀请科学家讲授农业、能源、人口、环保、计算机、空间技术、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科技的作用,更强调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这一时期的科普指导思想和科普实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思想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1977年5月,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注:《文选》第3卷第274~275页。)。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又详细地论证了这一思想。根据现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关系,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9月,这一论断更进一步表述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中国改革全书》文化体制改革卷第178页。)。这一思想是关于科学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思想的更具时代意义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由于这一时期科技工作包括了科普工作,因此这一思想也包含了科普指导思想。

  第二,科普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大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早是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提出来的,其中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1982年11月,彭真“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谈到精神文明时提到:“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普及工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极大的重要性。”(注:《中国改革全书》文化体制改革卷第207页。)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要“努力在全民族范围内扎扎实实地组织教育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页,第170~172页。)。这是党的历史上中央全会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到科普,是党对科普工作理论认识的一个里程碑。同月,国务院转发有关文件的通知中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冲击和改变着陈旧的社会观念”,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到了“传播、发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注:《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

  第三,由于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是这一时期一切工作的组织前提,因此尊重和强调知识分子主导及其作用是这一时期科普组织工作的首要方面。这一时期,重新肯定了“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并多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文选》第3卷第274~275页。),“要把‘文化大’时的‘老九’提到‘第一’”(注:《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包括科普工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地位和待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为新时期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四,由于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歇移到经济建设上,也由于要实现对科普工作庸俗化的拨乱反正,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战略也就是服务于经济中心所决定的人才培养战略,是以提高带动普及。1977年5月,指出,教育“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第170~172页。)。同年8月,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次年2月,国务院拟定88所重点大学,1981年增至96所;198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分批试办重点中学的决定,至1989年,全国共有2187所重点中学。提高性科普方式还有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1989年这三种方式在校考生分别为630万、42万、300万,另外还有634所普通高校实行函授和夜大学。这些提高性教育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普及。

  第五,由于要“在全民族范围内扎扎实实地组织”科普工作,因此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具体组织形式改变了过去过于简单化的群众运动方式,而代之以高效的有层次的体系化方式。这一体系化方式主要体现在各级科协组织和基层科技推广的科普活动中。1978年11月,中国科协召开了第一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1980年3月和1986年6月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要“大力做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此期间恢复并极大地发展了各级科协组织;地方分会延伸至县乃至公社、乡、镇,据统计,1982年全国公社级科普协会由近4000个发展到15000多个;专业分会则延伸至学科,每个专业分会都有科普小组,发起了城市职工的读书学科学的热潮,1983年全国有1000万职工参加,1984年则达1500多万。1981年开始了科技推广的整顿与改革,此后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到80年代末已经基本建成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其中有关机构22.8万个,参与人员达150万人。与科技推广体系配套的是1986年启动的“星火计划”和此后实施的“燎原计划”,至1990年,两个计划在推广了大量实用技术的同时,共为农村培训各类技术人才650万人。

  第六,传播媒介的科普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科普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1年4月,国家科委指示“科普出版部门”要“出版更多更好的科学普及读物,要利用电视、广播、讲座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节目”。(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第170~172页。)这一时期的科普出版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是中初级科普读物为主,内容以知识普及为主,兼及科学思想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老三论”)等。第二个高峰是80年代中后期,转向高中级科普,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普及逐渐成为主导,许多科学新被介绍入我国并在社会科学方面得到普及性运用,如所谓“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科学方以及与科学相关的哲学等。两次出版高峰的共同特点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加盟和丛书形式发行,有影响的丛书如“三个面向”和“走向未来”等。同时,报纸和期刊的科普活动也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合适于青少年和家庭阅读的期刊都广泛进行着科普活动;《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协报》、各地方科学报纸的创刊或复刊都极大地带动了科普工作。这一时期的电影科普在8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科教影片以“加映”形式在群众和学生中大量放映;1980年首届“金鸡奖”有3部科教片获奖,而文化部获奖影片中有7部科教片,1983年则为11部;同时,科教片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80年代有10余部获得各种国际电影节奖。80年代后期居民电视普及,中央台和各主要地方台定期或不定期设立了科普节目,较有影响的如中央台的《动物世界》等。

  在八大的一次预备会议上提出一个很有远见的设想,他说:“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是一个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一个科学委员会了。”(注:《人民日报》1989年12月20日。)第三代及其中央委员会不仅是一个中央,也是一个科学中央,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科技教育。在多次重要讲线月,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认为“要抓好科技普及工作”(注:《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注:《人民日报》1996年5月28日。);1996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注:《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在十五大报告中,又一次谈到了科普工作,要求“普及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注:《人民日报》1994年12月5日。)。1994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注:《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1994年6月起,中组部、中宣部等联合举办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讲座在人民大会堂开讲。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和当前科普实践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充分发挥科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同时,对科普工作的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把科普工作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一种实现方式。这是对前两个时期科普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一代强调科学精神中反封建反迷信的方面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功能;第二代把这些功能拓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第三代把科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明确科普的内涵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它们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曾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注:《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那么科学技术如何才能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呢?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注:《人民日报》1991年8月26日。)这里明确了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在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包括了科普,因此可以说,科普工作是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方式之一。

  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的科普思想在对以往科普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强调了科普的层次性。如前已述,第一个时期侧重于实用技术知识和初级科学知识普及;第二个时期继续技术知识普及并转向了科学前沿知识普及,注意宣传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第三代领导集体则在强调各个层次的科技知识普及的同时,把宣传普及科学思想、方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从而把科普区分为知识、方法和思想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三,由于党的对科普工作空前的重视,科普工作已成为党的一项独立的文化事业。第三代的科普思想有三个历史性的“第一”,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第一次谈到科普(1989年12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到科普(十五大),党中央下达了第一个关于科普工作的专门文件(1994年12月)。1991年5月,提出科普内涵的讲话是科普作为一项独立文化事业的理论标志;1994年12月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是其实践标志(该项举措曾成为1994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而十五大报告则是其标志。在这一科普思想中,科学不只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活动,因为科学知识、方法、思想与科技体制及科技成果满足着文化的观念方面、制度方面和物质方面的要求。十五大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意义的,因而发展了上两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

  第四,当前科普组织工作最重要的特征是政策引导力度的加强。等的多次讲话和中央各种相关会议、文件中再三强调科普工作及其重要性。国家设立了各种科普奖励,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科普工作者奖以及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的评选。尤为重要的举措是1995年5月中央确立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科普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立法则是政策引导的集中体现,《宪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都有国家鼓励科普工作的条文,《科普法》是专门的科普法律,使科普走向了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科技成果推广取得新的进展,各县市在农技站的基础上普遍设立了科普示范乡,从而以行政行为巩固并扩大了成果推广中的科普成就。

  第五,在政策引导下,知识分子以饱满的热情自觉自主地投身于科普工作是当前科普实践的主流。知识分子自主地开展了各种科普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国际科学和平周”活动,百名院士百场科技报告,迈向21世纪的中国科技暨中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国科协四届和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传媒是当前科普宣传的主要形式,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策划参与。全国各电视台几乎都设有经常性的科普栏目,影响较大的有中央台的“科技博览”、“走近科学”、武汉台的“科技之光”等,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开辟了科普宣传的第七套节目;同时,各大报纸都辟有科普专栏或报中刊,如《光明日报》的“科学周刊”、《中国科学报》的“大众科学周刊”、《科技日报》的“科学前沿”和“追科星”栏目等;期刊方面则创立了不少地方科普杂志,一些学术杂志辟有科普专栏或已改为科普杂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是知识分子自身的科普教育,其内容之一是诠释科学中的人文成分,如科学思想、方法、史趣等。目前,全国54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已完成,正向全国高校推广。有两项活动最为强烈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参与科普的自主性。第一项是90年代初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发起了反对伪科学的活动,至今仍活跃在传媒界和出版界,极大地宣传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一些科学哲学家发起了“保卫科学精神”的活动;第二项是90年代中期发起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讨论促使人们反思了科学和科学精神,从而从更深的层次上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是一次很有特色的高级科普活动。

  第六,当前科普实践中出现了科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良好势头。在1994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科普出版热潮,像“第一推动”、“科学大师系列”等丛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科普出版的繁荣是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结果。市场行为最强的科普活动是商业宣传中的科普,这一时期产品广告的显著特色是科技知识迅速增长。另外,这一时期科普场馆建设和使用也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较好方式。中国科协认定的177家科技馆中,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但也开始有企业参与投资兴建场馆。一些地方开始采取经营方式使用场馆,据报道,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已有6家“海洋馆”以经营方式使用,社会和经济效益良好。

  由于党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当前科普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欣欣向荣。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普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有1.7亿文盲,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不足5%,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青年亦只占10%,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仅占0.3%,广大公众必须通过社会教育和科普教育增长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科普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相对需求而言,科普设施严重不足。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解决几个首要的问题。

  第一,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坚持普及和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同时,把科普工作定位于知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普人才的创造热情。为什么科普人才会严重流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以往有意无意地把属于科技创新的科普工作当作重复性劳动,科技专业人员不敢理直气壮地从事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者的成果难以得到有关方面的承认(尤其是人事组织方面)。朱丽兰撰文认为,知识创新是包括了科技创新、商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在内的一切知识创造活动。(注:《光明日报》1998年7月24日(转引自陈建强文)。)其实,知识创新又可以分为原创性和再创性两个层次,科普是对科技原创性知识的再创新,科技知识与哲学、艺术、文学、传播媒介乃至宗教等正面或反面的结合,构成了一项全新的文化创新活动。1996年5月讲话指示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科普;1991年8月,在一次讲话中要求科技宣传“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32)。其实,这些指示已经要求我们把科普作为一项传播上的文化创新活动。今年6月,我国正式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就此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把科普工作定位于知识创新上,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普人才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投身于知识经济的大潮。

  万达社区辖区位于朝阳桥以北,是淮上区的南入口处,淮上区和蚌埠市的联接处。包括万达小区,丽江小区、赛还苑小区、何克林苑小区,现居住3200户,约10000居民。

  社区为民服务的基础设施齐全,一楼设一站式服务大厅、二楼有残疾人康复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活动室(包括阅览室及电子阅览室)。三楼有综治维稳中心、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站、科普大学、文化大讲堂。

  2019年社区党支部成立以来,在区党委政府和区科协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建全科普示范社区工作,努力开创社区科普工作新局面,把科普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努力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力求科普教育在社区中更具群众化、通俗化、经常化,贴近居民生活,有的放矢,寓教于乐,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现将创建自治区级科普示范社区工作汇报如下:

  为更好的开展社区科普工作,我们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成立了由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科技带头人组成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将科普工作列入社区议事日程,年初即将科普工作融入社区建设、综合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全年工作规划之中。三是制订了社区科普工作制度,将工作分解到各个成员,使科普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有序、责任到人,承担起对辖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职责。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百姓在了解社区建设的同时学习科普知识,运用科普知识,感受科技的成果,社区以“科普大学”“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活动室”为阵地,经常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传统家庭教育、健康知识讲解、生殖保健知识、生活常识、青少年科学常识、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

  2018年3月社区建成了12米的的科普文化长廊和12平方米的科普宣传栏。截止目前,已进行了禁毒、禁止、书反长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健康生活、卫生、环境保护等多种科普知识的宣传。内容紧贴生活实际,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宣传内容做到每月更换一次。

  (一)创立科普活动中心。为更好的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我们社区通过资源共享,将科普活动室和阅览室组合在一起,有科普书籍藏书380余册,光碟50张,社区居民可以在开放时间内免费阅读书籍和借阅影像资料。阅览室内还有电子阅览处,有五台绿色通道的电脑专供居民进行科技阅览。

  社区创立了科普大学,配备有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为社区居民讲授科学知识,每次上课,学员达50余名。一方面我们根据区科协安排的课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们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在科普学校开设了四个特色专题课堂,即政策课堂、健康消费课堂、法制课堂和书法课堂,通过开展有关政策、健康、法律、科技文化方面的讲座,使居民受到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

  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了社区迎新春“欢乐中国年”活动、庆“六一”科普宣传进幼儿园活动、暑期针对青少年的消防知识宣传、法制宣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文艺表演、科普文艺演出和健身活动结合到一起,增强了居民对科普的乐趣和兴趣,也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感情。

  在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立足社区、突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多种活动,既服务于居民群众,又使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我社区长期活跃着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目前有20人,他们均是各行各业中的科普队伍中的带头人,他们热爱公益事业、 热心科普宣传工作,长期活跃在社区居民群众中间,每季度集中在社区学习科普知识讲座,内容涉及家庭保健、健康与运动、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知识,服务对象不计其数,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很好成效。

href=""

搜索